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。(贸促会供图)
文/中新社记者 尹倩芸
此间举行的第三届链博会上,出现了多家美国企业的身影。
据主办方数据,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%,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数量之首,其中60%是世界500强企业,英伟达、苹果等一众行业巨头在列。
在关税等贸易壁垒成为全球焦点之际,美国企业“用脚投票”,从中或可读出三重含义。
中国在产供链格局中仍不可或缺
第二届链博会上,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到苹果展台参观时称,“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,苹果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”。连续三届参展,苹果展台前有一行字格外醒目:Apple全球的200家主要供应商中有超过80%在中国生产。
本届链博会,全球人工智能企业英伟达不仅首次参展,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也专程而来,现身链博会开幕式发表演讲,称“中国供应链是一个奇迹”。在英伟达展台前,展出了与中国厂商合作的多款机器人。
惠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恩里克·洛雷斯接受媒体受访时指出,惠普在中国仍拥有稳固的制造基地,这些业务将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多个国家。他强调,这是惠普当下及未来的规划。目前,惠普公司在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和打印机生产基地。
与“中国供给”深度融合,意味着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,美企看重的不仅是中国市场,更是中国企业深度参与的供应链。
与中国合作符合美企自身长期利益
除了对供给能力的认可,中国的创新能力也为美企所关注。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指出,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和重要创新策源地,并在全球医疗产业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“美国公司能够在中国市场竞争并服务中国市场至关重要。”黄仁勋说,如果要引领人工智能技术,需要确保所有优秀的研究者都能使用我们的技术,而全球一半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都在中国,这使中国AI产业充满活力。
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《中国商业环境调查》报告显示,几乎所有受访美国企业都认为,如果没有在华业务,企业将难以保持全球竞争力。
对美企而言,与中国合作更符合自身长期利益,有益于自身竞争力提升。
“脱钩”难行,合作是理性共识
链博会上,一众美企不只参展,更积极展示本地化合作成果。如星巴克中国宣布与绿色科技企业远景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,开创“全链协同减碳”创新模式。
不少美企高管表示,未来仍将深耕中国市场,扩大对华合作。
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说,全球产业链的开放合作对高通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,由此带来的机遇成为其业务发展的坚实支撑。同时,正是得益于全球化无线通信技术标准,中国合作伙伴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更能够迅速适应全球市场。
这也侧面反映出,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今天,任何试图“脱钩”的行为难以实现。更重要的是,开放共享的全球供应链将使中美两国企业都受益。
本届链博会上,中方多次强调开放合作。分析认为,中国真正追求开放包容的产业链供应链,将为包括美企在内的所有国际企业提供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的合作空间。
原标题:(经济观察)美企涌向链博会,背后有何考量?
ciwai,juhenanshengnongyenongcunting,henanshengyou400duowanmuxiaomaizhongzitian,zhongzichanliang38yijin,zhanquanguode38%yishang,qizhong60%fenbuzaiyubeidiqu,shoucicijiangyuyingxiangjiaoxiao,danjinnianyunandexiaomaizhongzikenenghuishouyixieyingxiang。此(ci)外(wai),(,)据(ju)河(he)南(nan)省(sheng)农(nong)业(ye)农(nong)村(cun)厅(ting),(,)河(he)南(nan)省(sheng)有(you)4(4)00多(duo)万(wan)亩(mu)小(xiao)麦(mai)种(zhong)子(zi)田(tian),(,)种(zhong)子(zi)产(chan)量(liang)3(3)8(8)亿(yi)斤(jin),(,)占(zhan)全(quan)国(guo)的(de)3(3)8(8)%(%)以(yi)上(shang),(,)其(qi)中(zhong)6(6)0%(%)分(fen)布(bu)在(zai)豫(yu)北(bei)地(di)区(qu),(,)受(shou)此(ci)次(ci)降(jiang)雨(yu)影(ying)响(xiang)较(jiao)小(xiao),(,)但(dan)今(jin)年(nian)豫(yu)南(nan)的(de)小(xiao)麦(mai)种(zhong)子(zi)可(ke)能(neng)会(hui)受(shou)一(yi)些(xie)影(ying)响(xiang)。(。)
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天然玻璃纤维
从1982年毕业算起,今年已是吴光辉工作的第41个年头。“我觉得搞我们这一行的,都有一种航空情怀,一个航空报国的梦想。”吴光辉说,“40年间,我有幸从一名技术人员干起,从事过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设计工作,先后担任过4个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,亲身见证和参与了祖国航空事业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深刻变革。”